律政先锋|律师郭振:只有“小律师”,没有“小案子”

北京中银(合肥)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公司法、合同法专业律师。11 年前,他和父辈、祖辈一样,选择成为一名律师。或许,对法律的信仰,在家庭的潜移默化中,早已深入他的骨髓和血液。多年来,他不忘从律初心,践行法治使命。


受长辈影响,他选择律师

在司法界,韩学章律师赫赫有名,她曾任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等职,是上海律协的第一位女会长。她正是郭振的姑奶奶。郭振的父亲受姑姑的影响,自学自才,成了一名刑事专业律师,在当年的芜湖县创办了第一家合伙制律师事务所。在小学的时候,郭振经常出入的地方之一就是法庭。“不是为了历练我,是父亲太忙了没空照顾,有时候,只能把我一起带着去开庭。”

那时候的郭振对法律并不了解,只会简单地区分“好人”与“坏人”,而父亲出现在法庭,大多是为被告人做辩护,他曾幼稚地认为,父亲做律师就是帮坏人说话,以后绝不想和父亲一样做一名律师。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父亲的教育,对法学的耳濡目染,崇尚法治,维护正义,像一颗种子,种在了郭振的心间。

2001 年,郭振的父亲意外离世,当时只有18 岁的郭振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面对临近的高考志愿,他沉静一晚,最终选择了法学。

2009 年,郭振从一名实习律师开始,正式踏上长辈们给他留下的道路。“父亲还没有做完的事,我要替他做。”

从实习律师成为高级合伙人

郭振入行时的主攻方向是劳动法,2017年,他被安徽省律师协会评定为第一批劳动法专业律师。走向劳动法,还缘于他实习时候的一个案子。当时,郭振在合肥一家律所实习,接到一个“工伤”案件。当事人是一名年近50的务工人员,在准备进入工地施工时,不小心摔下桥,一根钢筋插入腹部,伤势很重,但事后与施工方未谈妥人身赔偿,于是打官司。

“这个案子让我看到劳动者维权之难。”郭振说,他接手这个案子后,在各个部门之间跑动、在工地与工友间穿梭,帮忙固定证据,做工伤鉴定,经历一审、二审、执行,前后三年多时间,才最终帮助当事人拿到赔偿。

“这个案子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受伤的时间比较尴尬,他是准备去工地干活摔下来受伤了,也就是说,并非传统意义上工伤约定的‘工作时间’与‘工作地点’。”郭振说,当时对方的律师也以此为辩护要点。

但郭振认为,进入工作环境准备工作时,也应视为工作地点,应认定为工伤。最终,法院支持了郭振的观点。“这个观点在当时的法律背景下还是比较领先的。”在长期的从业经历中,郭振看到不仅劳动者需要法律的保护,企业也需要法律的保护,就是因为二者对法律理解的偏差,才导致如此多的劳资纠纷。“律师除了化解这些矛盾,更多的是要普及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些年,郭振也以劳动法为基础与主干,向商事、公司法、会计学等方面拓展,让自己的专业既专又深,愈加丰满。他也从一名小小的实习律师,成长为一家律所的高级合伙人,成为公司法、合同法的专业律师。

有一句格言常伴他左右,“只有小律师,没有小案子”。这是实习时,指导老师送给郭振的一句话。郭振理解为,律师会分大小、专业会分强弱,但只有没责任心的律师才会把案件分大小,能挣钱的是大案子,标的小或是律师费少的就是小案件吗?“如果是这样的格局,必然是小律师的格局,不会成为负责任的大律师。

专业打官司,公益做顾问

除了打官司,郭振也常参与一些公益司法活动。2018年7月,他担任了合肥市庐阳区春雨心智障碍者家长支援中心的公益法律顾问,结合实际案例为这些家长做普法宣传。

“从‘法的温度’来和这些家长沟通交流,他们更容易接受。”郭振说,法律量刑、强制治疗等手段,看上去冷冰冰的,其实是一种保护。引导他们认识法律,接受社会价值尺度、法律尺度,是从根本上保护他们,让孩子在社会框架下有序成长,而不是杂乱生长。

在郭振看来,社会很多地方是需要法律的,不是遇到问题才想起来求助律师,就像看病一样,当你生病了再去找医生治疗,可能会花更多的费用,而且疾病已经在透支你的身体了。

2019 年开始,郭振还努力成为妇女儿童权益的护旗手,多次在安徽省妇联的领导下开展法治宣讲工作,并提供各类法律援助,为他们送去专业的法律咨询与服务。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郭振一直将“专业、责任”作为律师最重要的品质,这也成为他坚守的一个信念、自我要求的标准。“找我打官司,是相信法律,也是信任我个人,所以‘士为知己者死’,我要对得起每一位当事人,也要对得起收的每一分律师费。” 

相关产品

评论